作者:杰亚蒂·戈什(Jayati Ghosh),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经济学教授,罗马俱乐部转型经济委员会的成员和国际公司税改革独立委员会的联合主席。
当前关于塑料的讨论,多集中在减少消费这一层面。然而,聚焦于消费忽视了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遏制基于化石燃料的塑料生产。如果企业利益集团得逞,削弱了减少塑料制造的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将遭遇重大挫折。
在新德里,过去一个世纪里,塑料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益处,推动了技术创新,改变了医疗保健,甚至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如今天所见,这一进步的代价巨大。
我们对塑料的过度依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显现。从化石燃料的开采、运输,到塑料的制造、日常使用和最终处置,塑料的每一个生命周期环节都伴随着污染和环境的持续恶化。塑料污染危害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系统,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微塑料及其含有的有毒化学物质已经无处不在,空气、食物和皮肤都可能成为其进入人体的渠道。而随着塑料垃圾在海洋、河流和湖泊中不断堆积,有害化学物质进一步污染土壤,严重破坏植物生长。尽管目前纳米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仍未有明确研究,但弱势群体——包括儿童、妇女、贫困社区以及从事塑料生产、废物处理和回收的工人,正在首当其冲地受到这些危害的影响。
目前的讨论,尤其是针对一次性塑料的辩论,往往围绕废弃物处理展开,呼吁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如回收利用。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安全的塑料”,那些声称安全的产品标签其实掩盖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巨大破坏——毕竟全球99%的塑料原料都来源于这些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开采释放的毒素会严重损害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甚至肝脏和大脑。
塑料生产不仅对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它还推动了气候变化。塑料制造业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8%。然而,尽管气候危机日益严峻,塑料生产却继续迅猛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如果当前趋势不加改变,到2060年,全球塑料使用量及其产生的废弃物将增长近三倍。届时,约一半的塑料垃圾将被填埋,而回收率可能低于20%。
更令人担忧的是,预计到2060年,回收塑料将仅占全球塑料使用总量的12%,而每年泄漏至环境中的塑料量将翻倍,达到4400万吨,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后果。如果塑料行业的扩张计划继续推进,塑料生产将消耗全球剩余碳预算的31%,严重阻碍全球气温控制在1.5°C以内的努力。
这种生产增长趋势与未来需求预测的脱节日益明显。一项研究指出,全球对聚丙烯等塑料的需求将出现下滑,到2030年,年产量或需减少1800万吨,特别是在中国和其他国家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实际上,许多石化公司已经在应对全球市场的供应过剩,这再次表明市场机制在实现合理供需平衡方面的失效。
随着全球各大企业面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继续加大化石燃料塑料生产不仅不明智,且从经济角度来看也极为短视。尽管如此,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最大的石化公司依然在“错误的方向上进行巨额投资”,甚至不惜面临信用评级下调的风险。
鉴于此,仅靠减少塑料消费无法应对当前挑战。随着今年晚些时候政府间塑料污染谈判委员会即将在釜山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各方为达成全球条约、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努力也迫在眉睫。然而,这些谈判面临着来自强大利益集团的阻力,关键措施的落地恐被这些既得利益者阻挠。例如,今年4月在渥太华召开的会议便显示出各方在核心战略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关于限制全球塑料生产的提案尤为激烈,遭到了塑料制造商、相关国家及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的坚决反对。这些利益集团更倾向于专注于回收,而一些石油国家甚至主张条约只需涵盖废物管理问题。
毫无疑问,回收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但仅靠回收无法实现塑料生产和消费的有效减少,也无法应对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更广泛的措施来控制生产,塑料污染仍会继续恶化,导致严重的健康危机,进一步加剧环境退化,并加速全球气候变暖。
令人不意外的是,塑料行业的游说团体正极力推动一项无约束力的国际塑料条约,这种条约既缺乏明确的法律授权,也没有可执行的承诺,最终只会沦为模糊的空头承诺。
遏制塑料使用和生产对于推动人类行为转变、适应新的生态现实至关重要。如果行业游说团体成功削弱塑料条约,使其规定变得无约束力或取消生产限制,必将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随着气候危机日趋严峻,减少塑料污染的紧迫性前所未有。这也是全球条约谈判势头不断加强的原因。为了确保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我们必须向政府施压,确保其承诺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切实限制并最终减少塑料的生产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