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基辛格留给世人的遗产饱受争议,但他的重要性无可置疑

2023-11-30
来源:

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于2023年11月29日于家中辞世,享嵩寿100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国际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位出生于德国的美国外交官、学者和战略家在全球政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至今仍是国际关系学者、学生和当今国家政治实践者的典范。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基辛格在制定美国外交政策和驾驭冷战时代复杂动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国际关系的贡献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使他被公认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外交家。

很少有人会反对基辛格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作为一名思想家和学者。但他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担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杰拉尔德·福特的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期间。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促成了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和解,通过秘密谈判和巧妙外交,策划了尼克松1972年的历史性访华之旅。这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影响了华盛顿与北京此后的交往。

基辛格参与了1968年至1973年的巴黎和平协定谈判,有效结束了美国对越南战争的直接介入,这是他的另一项重要成就。他在美国、北越和南越之间不遗余力地开展穿梭外交,促成了停火和美军士兵撤离,结束了美国的直接介入。

 亨利·基辛格、理查德·尼克松和约翰·韦恩围坐在办公室的办公桌前

尽管基辛格屡获殊荣、屡创佳绩,甚至因其对巴黎协定的贡献而在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记录和遗产却饱受争议。长期以来,关于基辛格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一直存在争论,许多诋毁他的人认为,基辛格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往往忽视了道德方面的考虑。

他支持奥古斯托·皮诺切特领导下的智利等独裁政权,引发了人们对其与侵犯人权和破坏民主价值观的联系的担忧。无论如何,基辛格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即他的外交应将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认识到国际舞台的复杂性。

外交政策

从他在政府任职期间,到他作为著名学者的持续影响力,基辛格的战略思想和外交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基辛格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最大贡献是倡导"现实政治"。他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决策应建立在对实力动态进行清晰、系统的评估和追求地缘政治稳定的基础之上。

这种方法强调务实地追求国家利益,而不是严格遵守抽象的意识形态原则。这种现实政治的主要特征是维持均势的重要性,认为美国应积极与其他大国接触,防止任何一个国家获得霸权或威胁美国的主导地位。

这种观点决定了他在冷战期间对重大地缘政治事件的处理方式,例如上文提到的中俄关系正常化以及20世纪70年代初对苏联缓和政策的制定。这一观点在他处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事件时也得到了明确体现。

基辛格在国务院任职期间还为军备控制和核不扩散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核威慑思想强调战略稳定和防止核扩散的必要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对谈判和外交接触的重视--在他的穿梭外交方法的强化下--成功地降低了核威胁。

他在20世纪70年代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谈判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盐一协定(1972年)和盐二协定(1979年),促进了美苏关系的稳定。

 1973年,基辛格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在白宫外合影。美国国会图书馆

在中东,他的穿梭外交再次展示了他将对手拉到谈判桌前的能力,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阿以冲突期间,以及1975年西奈半岛第二协议的谈判中,该协议至少暂时稳定了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关系。

基辛格的批评者

但是,基辛格的遗产也招致了有先见之明的批评。已故英国作家和记者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是批评基辛格最尖锐、最顽固的人之一。希钦斯在《审判亨利·基辛格》一书中对他的美国"克星"涉嫌犯下的战争罪行提出了一系列论点。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书《审判亨利·基辛格》的封面。

希钦斯指责基辛格无视国际法,侵犯了许多国家的主权。他被指控参与了对柬埔寨和老挝的秘密轰炸等有争议的军事行动,这招致了大量批评,并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外交政策决策的问责制和透明度的担忧。

此外,美国在他的指导下,还被指控于1973年发起秘密行动,推翻智利合法当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以扶植皮诺切特上台,并对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发生的侵犯人权行为视而不见。

同样,该国对印度尼西亚苏哈托独裁政权的表面支持也无视人权和基本道德。关于这一点,基辛格在2022年接受《旁观者》杂志采访时这样说道:

我本能地支持这样一种信念,即美国——尽管它有种种缺陷,但一直是世界上的一股善的力量,是世界稳定所不可或缺的。正是在这一地区,我有意识地做出了努力。

尽管饱受批评,基辛格生前仍坚持了下来,至今仍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国际关系学者和顾问。1977年离开政府后,他重返学术界,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此前他曾在该校获得政府学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学者,基辛格撰写了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外交》(1994年)、《论中国》(2011年)和《世界秩序》(2014年)。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