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持续的干旱导致粮食短缺,津巴布韦政府决定捕杀200头大象以控制数量过剩的问题。津巴布韦环境部长在议会表示,大象数量已超过可持续水平,政府已下令津巴布韦公园和野生动物管理局(ZimParks)开始捕杀这些大象。
津巴布韦公园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局长富尔顿·曼瓜尼亚(Fulton Mangwanya)表示,捕杀行动将集中在人象冲突频发的地区,尤其是在该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万基国家公园(Hwange)。该公园的大象数量已达到6.5万头,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的四倍。
津巴布韦目前拥有约10万头大象,仅次于博茨瓦纳,位列全球第二。环境部长西田姆比索·尼奥尼(Sithembiso Nyoni)向美国之音透露,政府正在与国家公园和部分社区探讨纳米比亚的捕杀经验,以帮助当地居民利用捕杀的大象肉解决蛋白质短缺问题。
津巴布韦上一次大规模捕杀大象是在1988年,而此次的干旱使得这一措施再次成为应对手段。津巴布韦和邻国纳米比亚都因为干旱问题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纳米比亚今年计划捕杀700多只野生动物,包括83头大象,以减轻资源压力。
干旱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在津巴布韦尤为严重,联合国估计该国约4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预计在11月至次年3月的青黄不接期内,将有约60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政府希望通过捕杀行动,缓解粮食和资源危机。
然而,捕杀大象的决定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大象作为津巴布韦重要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亮点之一。批评者认为,捕杀行动可能会损害旅游业,影响该国的收入来源。
自然资源治理中心主任法莱·马古武(Farai Maguwu)批评道:“政府应采取更加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措施,而不是影响依赖旅游业的经济。大象活着比死了更有利可图。”他还表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做法反映了对短期利益的贪婪,应尽快停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另一方面,支持捕杀行动的环保人士,如纳米比亚环境商会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则指出,大象数量激增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不可忽视。他认为,如果任由大象数量不受控制地增长,将严重破坏栖息地,并威胁其他物种的生存。“这些物种同样重要,尽管它们不像大象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尽管环保团体如PETA等组织对纳米比亚的大象捕杀行动表示强烈谴责,认为这种做法既残忍又无效,但纳米比亚政府认为,在干旱肆虐的情况下,捕杀少量大象有助于减轻放牧和供水的压力。
津巴布韦的捕杀行动反映出南部非洲国家在面对干旱和粮食危机时所面临的艰难选择,同时也凸显了在保护自然资源与解决民生问题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